发布日期:2024-12-21 01:38 点击次数:84
#头条创作挑战赛#
朱德元帅是毛主席口中“永远的红司令”,作为人民军队的“三军”总司令,调用空军的一架军用飞机(简称“军机”)应该不是什么难事。
可是,1964年底,因为要调用空军的直升飞机去救人,朱老总却左思右想,始终不愿意下达命令。
不是朱老总冷漠无情,更不是他没有调动飞机的权力,只因为要救的那个人是他的女儿。
朱老总的“检讨书”
1964年底,北京师范大学一个工作组来到山西武乡县开展社会调查,在工作组成员中,有一个人的身份非常特殊。
她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师、朱德元帅最疼爱的女儿朱敏。
有一天,朱敏与几位同事下乡搞调查,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后,朱敏等人连夜赶回住地。
山区的路不好走,山区晚上的路更加难走,因为看不清楚脚下的道路,朱敏一脚踩空,不慎掉到了山崖下。
同行的几个人在山崖下找到朱敏的时候,朱敏已经处于昏迷状态。
同事们赶紧把朱敏抬到离事发地最近的医院,检查伤情之后,医生告诉朱敏的同事:“病人有生命危险,我们是一家乡级医院,条件有限,你们必须立刻去大医院治疗。”
朱敏的同事说:“那我们赶紧去县医院。”
医生说:“去县医院最快也得七、八个小时,这么长的时间,病人肯定拖不起。”
“那可怎么办?”朱敏的同事急得快要哭出来了。
医生说:“要是有直升飞机就好了。”
听到医生的话,朱敏的同事眼睛一亮:“有办法了,我们这就给朱老总打电话”。
医生不解地说:“朱老总?你说的是不是朱德元帅?”
“对,她父亲就是朱老总”,朱敏的同事指着朱敏说。
医生顿时轻松地说:“朱老总是三军总司令,调一架直升飞机还不是小事一桩?一个电话就解决了,太好了,病人这下有救了。”
这个时候,朱敏仍然在昏迷之中,同事们打开朱敏的背包,在一本笔记本上找到了朱老总家里的电话。
然后,在医生的帮助下,朱敏的同事好不容易打通了朱德元帅家里的电话。
接电话的是朱老总的警卫秘书,得知朱敏出事的消息,警卫秘书马上把电话筒递给了朱老总。
朱老总拿起电话筒,还没有来得及开口说话,电话那边就传来了急切的声音:“是朱老总吗?我是朱敏的同事,我有急事要说”。
朱老总平静地说:“我是朱德,有什么事情?你慢慢说。”
“朱敏受重伤了,恐怕有生命危险”,朱敏的同事带着哭腔说。
朱老总心头一紧,说话的声音也有点发颤:“朱敏怎么了,现在人在哪里?”
朱敏的同事简单叙述了朱敏受伤的事情,随后长话短说,直接对朱老总说:
“当地的医院救不了她,去大医院时间又来不及,您赶紧派一架直升飞机来,越快越好,要不然就来不及了!”
据朱老总的秘书说,朱老总当时眉头紧皱,一时说不出话来。
过了一会儿,朱老总对朱敏的同事说:“情况我都知道了,派飞机的事情……你让我想一想……”
搁下电话,朱老总一边着急地踱步,一边自言自语:“这可怎么办?这可怎么办?”
朱老总的警卫秘书回忆说:“老总当时的表情实在让人心疼,我跟了他那么多年,从未见过他那么纠结和痛苦”。
警卫秘书小声提醒朱老总:“老总,山西那边在等着您的决定呢。”
朱老总为难地说:“他们给我出了个大难题啊,朱敏急需抢救,如果我派飞机去接她,她可能有救,不然的话,朱敏就会有生命危险。”
警卫秘书说:“情况特殊,老总快下决心吧。”
朱老总说:“调部队的飞机去救我的女儿,我怎么可以做这样的事情?”
这个时候,电话铃再次响起,朱敏的同事在电话那头哭着说:“朱老总,您快救救朱敏吧,要不然她就没命了!”
警卫秘书也流着泪催促道:“老总,不要犹豫了,救人要紧!为了朱敏的性命,您就破一次例吧。”
说罢,警卫秘书不由分说地从朱老总手里拿过电话筒,问清了朱敏所在的位置。
警卫秘书看到,老泪纵横的朱老总终于艰难地点了点头,嘴里喃喃自语道:“我这个父亲有责任啊……”。
警卫秘书马上把朱老总的决定告诉了朱敏的同事,然后迅速要通了空军司令部值班室的电话。
接到朱老总的电话,空军方面立即向距离武乡县最近的部队下达命令,十几分钟之后,一家军用直升飞机腾空而起,直接飞往武乡县。
两个多小时之后,朱敏被送到了位于北京的解放军总医院。
这个时候,朱老总已经在警卫秘书的陪同下来到了这里,他守候在医院大门口,心急如焚地等待着自己的女儿。
因为手术及时,朱敏终于保住了性命,但是,朱敏的右眼却永远看不见了。
主治医生对朱老总说:“幸亏送得及时,要不然的话,我们就没有任何办法了。”
当天深夜,朱老总写了一封“检讨书”,第二天一早,朱老总就把这份“检讨书”亲自送到了毛主席手上。
朱老总在“检讨书”中写道,“
我欠女儿太多,可这不能作为违反纪律的理由……”
在“检讨书”的最后,朱老总言辞恳切地请求中央“严肃处理”自己。
看完朱老总的“检讨书”,毛主席详细询问了朱敏的治疗情况,同时安慰朱老总说:“孩子没事就好,没事就好。”
朱老总当面自请处分,毛主席摆了摆手说:“如果老百姓向我们求救,我们也不能见死不救吧?”
毛主席又说:“朱敏是你的女儿,归根到底也是个老百姓,不说这个了。”
尽管如此,朱老总仍然对这件事情耿耿于怀,屡屡对自己的警卫秘书说:“特权要不得,要不得啊。”
朱老总为什么说“我欠女儿太多”?
叶挺将军的孙儿叶大鹰曾经执导过一部电影-《红樱桃》,电影的女主角叫“楚楚”。
电影《红樱桃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:
苏德战争爆发之后,德国军队占领了苏联儿童院,“楚楚”和儿童院的孩子遭受了德军惨无人道的迫害。
据叶大鹰说,朱敏就是电影《红樱桃》中“楚楚”的原型。
事实上,朱敏受过的磨难比“楚楚”还要多。
朱敏是朱德元帅唯一的女儿,她的生母是贺治华。
朱敏在苏联出生时,朱德已经年过四十,所以,对于女儿的降生,朱德别提有多高兴。
然而,朱敏出生刚满两个多月,朱德就奉命回到了中国,离开苏联之前,朱德将女儿抱在怀里亲了又亲,十分不舍。
朱德原来的考虑是,等自己安定下来,便将妻女接过中国。
可是,在朱德不知情的情况下,贺治华却将女儿送回了老家,交给小朱敏的外祖母抚养。一直到1940年11月,朱敏才回到了父亲身边。
一年以后,朱敏再次来到苏联,这一次,她是被父亲送来读书的。
没有想到,朱敏到达莫斯科四个月之后,苏德战争就爆发了,朱敏沦为了德国法西斯的“小囚徒”。
两年之后,德国法西斯又把朱敏等人赶上闷罐车,押送到了德国东普鲁士的集中营。
在检查朱敏等人的行李的时候,一个德国士兵发现了朱敏的一支钢笔。
这是朱德送给女儿的纪念品,钢笔上还刻有“朱德”两个字。
这支钢笔是父亲送给朱敏的纪念品,上面还刻有朱德的字样。
朱敏当时非常紧张,自己的父亲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大领导,如果这个德国士兵认识汉字,从而认出自己是朱德的女儿,后果将会不堪设想。
看到德国士兵翻来覆去地摆弄着那支钢笔,朱敏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。
万幸的是,这个德国士兵并不认识钢笔上的汉字,最后,那个德国士兵把那支派克钢笔放进了自己的口袋。
接下来,德国人开始分别找朱敏等人问话。
一个纳粹军官问朱敏:“你是哪里人?家里是做什么的?”
朱敏的心里虽然很害怕,却没有在脸上表露出来,她不卑不亢地回答道:“我是中国人,家里是做中药生意的。”
“你怎么会在苏联”,纳粹军官追问道。
朱敏回答说:“我去苏联是为了治病。”
德国人之所以问不倒朱敏,这是有原因的,就在从苏联前来德国的路上,朱敏就做好了应对盘问的准备。
所以,不管德国军官怎么问,朱敏都能对答如流,不露一点破绽。
混过了这一关,朱敏又经历了一次危险。
按照德国集中营的规矩,所有进入集中营的人都要先洗澡,换上统一的衣服后才算正式入营。
朱敏有一件心爱之物-一枚列宁像章,来德国之前,朱敏把这枚像章缝在了自己的内衣上。
为了这枚像章不被发现,朱敏急中生智,偷偷摘下像章,悄悄塞进口中,这才躲过了德国士兵的检查。
在德国人的集中营里,朱敏等人被迫干一些苦力活,每天工作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。
除了工作劳累之外,朱敏他们还时常遭到德国士兵毫无来由的殴打。
到了冬天,因为没有御寒的衣服,朱敏的手上、脚上、耳朵上都生了冻疮。
最要命的是,因为长期被折磨,加上营养不良,朱敏的淋巴结溃烂了。
在没有打麻醉药、没有消毒措施的情况下,集中营的德国医生直接下刀切除脓包,朱敏疼的死去活来。
纳粹分子对朱敏等人的迫害远不止这些,凶残暴戾的纳粹分子以杀人为乐,朱敏和儿童院的孩子每天都有可能被他们杀害。
在长期的肉体折磨下,再加上没完没了的精神折磨,朱敏的精神紧张到了极限,最后患上了失语症。
万幸的是,1945年1月30日,朱敏终于等到了恢复自由的那一天。
这天早晨,朱敏突然发现集中营的德国人不见了。
原来,苏联红军就要打到这里来了,眼看大难临头,集中营的德国兵已经仓惶逃跑了。
朱敏赶紧收拾行李,跟其他伙伴一起逃离了集中营,并被攻进德国的苏联红军收留了下来。
得知朱敏是朱德的女儿之后,苏联的同志表示要护送她回中国。
朱敏却一口拒绝了他们的好意,朱敏认为,自己是来苏联学习的,现在学业未成,所以还不能回去。
于是,朱敏留在了莫斯科,继续完成未完的学业。
1949年,朱敏进入了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学习。1953年毕业之后,朱敏才回到了中国,从此,朱敏长期在北京师范大学工作。
朱老总疼爱朱敏,却不“溺爱”,因为朱敏的一个要求,朱老总罕见地发了脾气。
只因为朱敏在苏联经历的磨难,朱老总对朱敏始终有一种负疚感,他不止一次地说:“我欠女儿太多”。
所以,朱敏回到父亲身边之后,朱老总对朱敏呵护有加,无微不至。
不过,不管怎么样,朱老总都会守住一个底线:“疼爱”而不“溺爱”。
在生活和工作上,朱老总是朱敏和蔼可亲的慈父,在原则问题上,朱老总对朱敏的要求极其严格,甚至近乎苛刻。
1954年10月1日,党和国家领导人将按惯例登上天安门城楼,与首都人民一道庆祝国庆节。
听说父亲将要参加国庆活动,9月30日晚上,朱敏萌生了一个想法-跟父亲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。
没想到,朱敏刚说完自己的想法,父亲就不开心了。
朱老总生气地说:“你怎么这么不懂事,庆祝活动是中央组织的集体活动,天安门是你想去就能去的地方吗?”
朱敏振振有词地说:“我们在莫斯科的时候,每到苏联的国庆日,斯大林同志都会邀请我们几个留学生登上红场观礼台。”
朱敏委屈地说:“现在回到了自己的祖国,我反倒不能参加自己的国庆节,您说有这个道理吗?”
朱德更加生气了:“你怎么能够这样比较?斯大林同志为什么请你去红场,因为你是我朱德的女儿,也是苏联的客人。”
朱老总解释说:“你现在是在中国,你跟千千万万个中国老百姓一样,都是新中国的主人,而不是客人”。
“如果你想参加国庆活动,你可以去天安门广场,和那里的群众一起联欢”。
朱敏说:“我听说,有人要带孩子去天安门城楼。”
朱德严肃地说:“别人怎么样我不管,反正我不能带你去。”
说完这句话,朱老总不再搭理朱敏,起身离开了。
第二天中午,朱老总参加完国庆活动回到家,看到朱敏还在生气,朱老总不由得自责起来。
朱老总对朱敏说:“我知道你还在生我的气,我昨天对你发了脾气,让你觉得很委屈,我向你道歉。”
接下来,朱老总问了朱敏一个问题:“你想过没有,普通人家的孩子能去天安门城楼吗?”
朱敏不假思索地回答道:“去不了”。
朱老总说:“因为你是我的女儿,所以你就可以跟普通人家的孩子不一样,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?老百姓会怎么想?”
朱敏沉默了,父亲的话句句在理,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,新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,封建王朝“一人得道鸡犬升天”的时代早就成为了历史。
结语
经过那次事情之后,朱敏开始思考一个以前从未细想的问题:
我们(高干子女)是特殊阶层还是普通阶层?父亲希望自己的女儿是什么样的人?
朱敏思考的结果是:父亲希望自己抛弃特权,当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,自己也愿意是这个社会的普通一员。
既然如此,自己就应该有一颗平常心,摆正自己的位置,像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一样工作和生活。
正因为朱老总没有让朱敏享受特殊的待遇,朱敏的生活和工作跟普通人一样平平淡淡、踏踏实实。
从1953年毕业回国之后,朱敏一直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,没有担任过任何领导职务。
1986年,朱敏从北京师范大学光荣退休,2009年4月13日上午10时22分,朱德元帅最疼爱的女儿朱敏因病逝世,享年83岁。
朱敏苏联朱老总朱德德国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Powered by 欧洲青年联赛直播官网网页版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